前言
鸣虫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两大类,螽斯和蟋蟀,后者更兴旺一些。京城四大鸣虫“蝈蝈、油葫芦、蛐蛐和金钟”,蟋蟀家占据三席----好比《武林外传》里的郭巨侠,“四大神捕有三个都是他徒弟,而且武功都是最差的三个,能不厉害吗”?
油葫芦、蛐蛐和金钟都属于直翅目螽亚目蟋蟀次目蟋蟀总科,可统称蟋蟀。除哑蟋、虎甲蛉蟋等天生沉默型外,大部分雄性蟋蟀都有摩擦前翅发声之能,其中传统鸣虫及新近开发的鸣虫多达几十种,蟋蟀总科4个现生科(蟋蟀科、蛉蟋科、蛛蟋科、鳞蟋科)皆有成员出场。
李宗盛歌曰:“只见过合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合”。生物分类常有变动,或分或合,总趋势也是分,蟋蟀类从蟋蟀科扩充到蟋蟀总科,正是拆分的结果。目前蟋蟀总科之下的具体分类尚存在争议,本文以论文《蟋蟀次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为准。
一、蟋蟀科 蟋蟀亚科
1.中华斗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又名迷卡斗蟋,“迷卡”系种加词音译。斗蛐蛐儿的第一主角,能打又擅鸣,曾令天子宰相、百姓黎民集体为之痴迷的“中华第一虫”。体长13-18mm,头大而宽圆,颜面圆凸饱满,通常黑褐色,也有其它色型,图1.2是我乡泗店镇产的“八红蟋蟀”,颜值出众,气质不俗。
小时候跟着邻居爷爷捉蛐蛐儿,他把我捉到的几只一律斥为“尖嘴溜(音)猴子”。当时我很纳闷,也仔细观察过,个个尖嘴猴腮、相貌猥琐。我曾认为是品相较差的中华斗蟋,现在看应为长颚斗蟋/V. aspersus。长颚和中华本非同根生,大概相煎不会太急。
2.黄脸油葫芦 Teleogryllus emma
我乡称“土哲”,或为“促织”之音转。体长约18~26mm,粗壮,褐色或黑褐色,油光锃亮;头大而圆,复眼上方具淡黄色眉状纹,颜面黄色;后翅较长,交汇于身体后方。鸣声悠扬婉转,备受虫友们青睐。由于久经人工培育,出现了不少品种,如玉眼、红眼、冰糖紫等。
3.南方油葫芦 Teleogryllus mitratus
又称两广斗蟋、竹蟋等。体型大于黄脸油葫芦,雄虫长24.2~28.7mm,极大值可达30mm,多为红棕色。鸣声不甚悦耳,一般用来“斗殴”,盛行于岭南部分地区,与北方(广东以北)的中华斗蟋遥相呼应,分别称霸南北武林。
4.双斑蟋 Gryllus bimaculatus
南方油葫芦并没有统一南方武林,云南等地斗的是这种,俗名画镜。体型与南方油葫芦接近,通体乌黑发亮,前翅基部有两个醒目的黄斑。青岛南山市场出售的人工繁殖个体,体色与野生状态不同,多呈褐色,用作饲料......虫虫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谁能想到地方豪强竟沦落至此呢。
5.花生大蟋 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国内体型最大的蟋蟀,体长35~45毫米,通体赤色或黄色,头和颈(前胸背板)都鼓鼓囊囊的,颇有重量级拳击选手的范儿,泰森就是这种气质。生性凶猛,部分地区也用它来斗。鸣声浑厚而洪亮,节奏较快,为“句句句句”的连续不断声。
6.灶蟋 Gryllodes sigillatus
又名短翅灶蟋、灶马蟋。喜欢在农舍灶台、火炕、火墙的缝隙处出没。体长约12~15毫米,通体黄褐色,雄虫前翅短,通常仅为腹部长度的三分之一,雌虫前翅更短。喜夜间鸣叫,声如似雏鸡鸣叫,故又有俗名灶鸡。
不要与突灶螽混为一谈。二者生活环境类似,都跟灶台脱不了关系,民间俗名亦多有雷同,但突灶螽驼背无翅,不会叫,属于驼螽总科,和蟋蟀关系很远。“蛛丝马迹”之“马”所指的“灶马”,一般认为是突灶螽。
二、蟋蟀科 铁蟋亚科
7.刻点铁蟋 Sclerogryllus punctatus
俗名铁弹子、磬蛉,因雌性前翅革质,又名革翅铁蟋。体型略小于斗蟋,通体黑色,有光泽,头小而圆,触角中间有一段白。人云其“鸣声优美,回音极佳,犹空谷传音,非常嘹亮”,与金钟(钟蟋)并称鸣虫双绝,抱歉我没听出好来,感觉特别嘈杂......
三、蟋蟀科 树蟋亚科
8.普通树蟋 Oecanthus euryelytra
又名青树蟋,俗名青竹蛉。成虫体长近15mm,体型纤细娟秀,淡绿色,翅透明如蝉翼。雄虫常选在树叶夹角后方鸣叫,借以扩音。鸣声为单音节,与中华斗蟋类似,但更为舒缓浑厚。
9.长瓣树蟋 Oecanthus longicauda
俗名紫竹蛉。体型比青竹蛉稍大,腹部有一条紫黑色的线(图7.2隐约可见),体色多有变化,淡绿、黄白或带褐色。鸣声急促连续,频率快,音调低,类似芙蓉鸟叫声和木鱼之声(什么手速啊,敲木鱼这么快)。
10.斑角树蟋 Oecanthus antennalis
俗名银哨竹蛉。体白绿色,头背方及眼有数枚黑色斑点,触角基节内侧有2-3枚黑色斑点,此特征独一无二,认准这一点就行,“斑角”之名即源于斯。爪上有“吸盘”,能在光滑的玻璃自由行动,青、紫竹蛉无此技能。
11.相似树蟋 Oecanthus similator
“相似”是种加词similator的意译,俗名青哨竹蛉。体型与长瓣树蟋近似,但腹面色淡,无紫色纵纹;翅窄,长宽比超过3.3/1,而普通树蟋的翅长宽比在2.9/1以下。
12.丽树蟋 Xabea levissima
鸣虫新贵,仅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售价高昂,1只动辄八九十块甚至更贵。身材纤细,头部明显窄于身体其他部分,雄性的前翅宽大透明,具褐色条纹,雌性看起来苗条很多。
华东师范大学鸣虫分类研究组发表的“Revision of the tree crickets of China”一文中,共收录国内树蟋亚科2属8种,除以上5种外,市面上还有1种云南红(山)竹蛉,疑似郑氏树蟋/O. zhengi,另2种少见。6种之中,郑氏树蟋和普通树蟋的鸣声是间断的,其余都是连续长鸣。另,传说市面上的天水黑竹蛉为宽翅树蟋,但该种是否成立尚有争议,存疑。
四、蟋蟀科 距蟋亚科
13.片蟋 Truljalia hibinonis
又名梨片蟋,俗名金钟(绿金钟、连口金钟)、天蛉、银琵琶等。体长18~20毫米,虫体呈梭形,通体草绿色,雄性前翅宽大,具褐色脉纹。看上去呆头呆脑、低眉顺眼,但鸣声高亢清脆,音色优美。同属近缘种尾铗片蟋/T. forceps(俗名单口金钟),以及瘤突片蟋/T. tylacantha,与梨片蟋差别极细微,用COI基因序列都鉴定不了,略。
五、蟋蟀科 蛣蟋亚科
14.云斑金蟋 Xenogryllus marmoratus
俗名宝塔蛉、金琵琶。体长20mm左右,通体褐黄色,头小尾尖,略呈梭形。雄虫前翅宽大,有金色光泽,形如微型的金色琵琶;雌虫较为黯淡,和土蚂蚱没多大分别。鸣声十分独特,节奏如“金、金蛣蛉”、“金、金蛣蛉”,四声一循环,清脆悦耳。传说雄虫一旦和雌虫完成合卺之礼,会从四声杜鹃突变为二声杜鹃,鸣声改为“蛣蛉”、“蛣蛉”,体力消耗太大了......
六、蛛蟋科
15.日本钟蟋 Meloimorpha japonica
俗名金钟(黑金钟)、马蛉。体型小于斗蟋,黑色扁平呈水滴状,触角除第1、第2两节黑色外皆白色。有点难看,蝽里蝽气惹人嫌,然而虫不可貌相,叫起来还真不错,特别空灵悠扬。图15.3云南钟蟋,曾是独立物种,现为日本钟蟋的亚种,触角的白色部分很短,可据此区别。
16.罗根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rogenhoferi
俗名电报蛉,个头比日本钟蟋大很多,相貌也丑很多。特点是不分昼夜、勤鸣不辍,且鸣声极单一,一般人听个小半天儿就疯了。又有传言说,其音频神似油葫芦“落膀”,只要油葫芦听到它发声,必然会意兴阑珊,这个前景很不妙。p.s. 目前认为该种国内无分布,定名存疑。
七、鳞蟋科
17.凯纳奥蟋 Ornebius kanetataki
俗名石蛉,商品名为琥珀仙子的可能也是这个种。体长约1cm左右,略扁平,密布银白色鳞片,随虫体长大而逐渐脱落,最终通体成为铁锈色。雄性前翅较短,其长度未及腹部之半,呈红褐色或颜色更深,雌虫无翅。鸣声为纤细的“滴滴”声,需保持安静才能欣赏。
18.锤须奥蟋 Ornebius fuscicerci
俗名山仙子。体型略扁,背板灰黑色,边缘有一圈耀眼的白线;复翅短圆,呈金黄色,具强烈光泽;腹节背面呈白、灰、黑三色段,有的个体为四色;尾须极长,两端白色中间黑,谓之三色尾。鸣声为特别清晰的金属铃声,频率随温度升高而急促。
有不少种类的奥蟋见于鸣虫市场,名目繁多,什么烈焰仙子、朱雀仙子、金孔雀等等皆属此类,形态或有差异,但都有一种远古洪荒的原始气质,身上的鳞片和超长的尾须,总让我联想到躲在衣服柜里的衣鱼,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八、蛉蟋科 针蟋亚科
19.白须双针蟋 Dianemobius furumagiensis
俗名水蛉。“白须”指的是颚须白色,如图19.2,不是触角。体长10mm左右,淡褐色或淡黑色,六足白色具有黑斑纹。鸣声清幽,犹如流水淙淙。
20.斑腿双针蟋 Dianemobius fascipes
俗名斑蛉、花蛉。体长5~7mm,黑褐色,足上皆有明显的黑白花纹,头部和前胸背板浅褐色具花纹,体色变化较大。注意,尾须中部有一小段近乎白色。鸣声如“吱吱吱”,收尾时带有升调,每声可持续10~15秒的时间,然后有一次明显的停顿。
21.斑翅灰针蟋 Polionemobius taprobanensis
俗名草蛉,注意不是脉翅目的草蛉。城市人工草坪中常有,可以说是身边数量最多的蟋蟀。体型小,不超过10mm,前翅褐色具黑斑,头上有深色纵纹,好似麻头大苍蝇。鸣声似电流声,听多了脑瓜子嗡嗡的,也不知养这玩意儿图个啥。
22.黄角灰针蟋 Polionemobius flavoantennalis
天气转寒时才开始鸣叫,故名寒蛉。体长仅4~5mm左右,全身黝黑发亮,触角中间一段呈白色,两端黑色,不知“黄角”二字所指为何物。鸣声似金蛉子(马上就出场,下一个就是它),只是音量较低。
九、蛉蟋科 蛉蟋亚科
23.双带金蛉蟋 Svistella bifasciata
曾用名双带拟蛉蟋,俗名金蛉子。体长10mm,体表呈现黑、褐和白三种颜色,翅面闪亮如金,大腿股节有两条黑色斑带,头部在两复眼之间具1褐色横条纹。鸣声如“铃铃铃铃铃”,像铜铃一样富有金属质感。
24.红胸金蛉蟋 Svistella rufonotata
又名红胸唧蛉蟋,俗名中黄蛉,因每年5月就出成虫,所以也叫五月蛉 。体型大小介于小黄蛉和大黄蛉之间,身材略显短胖。鸣声是单口间断的,夏季声音急促,秋冬悠扬。
25.安徽金蛉蟋 Svistella anhuiensis
俗名大黄蛉。体长10mm左右,周身黄色,翅面金色,触角修长飘逸;鸣声如“铃铃铃铃铃”,似金玉之声而连续不绝。由于色艺俱佳,历来被誉为江南第一鸣虫。青岛南山市场“三怪虫行”常年有售,价格30元/只左右。
26.赤胸墨蛉蟋 Homoeoxopha lycoides
俗称墨蛉、乌蛉、蚁蛉或黑牡丹。大小如麦粒,颜色以黑为主,头部黑色或略带褐红色,前胸背板艳红似火。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是墨蛉蟋属最受欢迎的一种。
27.黑头墨蛉蟋 Homoeoxipha obliterata
也俗称墨蛉。体型与赤胸墨蛉蟋差不多,头胸节有时也呈红色,与赤胸的最关键区别的其实在“腿”上:其前足和中足的股节黑色,而赤胸的相应部位是淡色的,偏红。如图27.2,虽然周身通红,头也不黑,但前足和中足的股节却是黑色的,所以它仍然是黑头而非赤胸。
28.黑足墨蛉蟋 Homoeoxipha nigripes
还是墨蛉。体型比前述2种墨蛉更小一些,后足股节基部2/5为淡黄色,端部3/5为暗黑色,犹如女生穿了黑丝一般,很容易辨认。常少量混在黑头墨蛉蟋中出售,特称乌节墨。
29. 灰小黄蛉蟋 Natula pallidula
又名灰黄蛉蟋,俗称小黄蛉。体长6~7mm,通体金黄色或麦秆色,有光泽,触角极长。体态娇小玲珑,鸣声圆润轻柔如金铃摇动,深受虫友喜爱。通常群养,一只盒子里放四五只,齐鸣时恰似轻型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
30. 小黄蛉蟋 Natula matsuurai
也叫小黄蛉。小黄蛉蟋属国内共4种,还有N. longipennis有和N. pravdini也都是“小黄蛉”,市面上有售,价格略有差别。图30(以及图24)是从外国学术论文中摘出来的,应该无误,但你也看不出与图29有什么区别。仅凭照片分清这几种着实不易,还是算了吧。
结束语
又是批阅数日、几度增删的鸿篇巨制,然而远不能涵盖市面上所有的蟋蟀类鸣虫。你不知道现在的虫贩子有多疯狂,天涯海角、犄角旮旯的冷门物种都能捉来卖钱,甚至包括近年刚发表的新种。2019年发表的新种银翅金蛉蟋/Svistella argentata都已经以“银蛉子”之名在市场上售卖了。所以根本说不完,适可而止吧。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