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佛教用语。(1)道理、原理、主义、派别。《牟子理惑论》:“众道丛残,凡有九十六种。”佛教自称“大道”、“至道”、“佛道”,称佛外诸派为“外道”。(2)借用《老》、《庄》语。晋孙绰《喻道论》:“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3)泛指道路、途径,训为“通”、“诣”、“因”等。《大乘义章》八末“所言道者,以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故名为道”。如三界六道之“道”。(4)特指通向菩提、涅槃之路。《俱舍论》卷二十五:“道亦名为菩提分法”,即“顺趣菩提”的三十七种方法。又说:“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5)与菩提、涅槃同义。《大智度论》卷四:“菩提,名诸佛道。”僧肇《涅槃无名论》:“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大乘义章》卷十八:“第一义谛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然而相应于梵文,“道”是两个词,一曰“末伽”(Mārgal),一曰“菩提”(Budhi)。据《大乘义章》卷十八解释:“因中之道名曰末伽”,如“六道”、“三十七道品”中的道;“果中之道,说为菩提”。《成唯识论述记》认为“菩提”根本不可汉译为道:“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四道 佛教用语。指四种能够脱离生死,通往涅槃的道路。依此可证得涅槃果。为一切修习方法的概括。《俱舍论》卷二十五:“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1)加行道:也称方便道,“从此后无间道生”,指为断除烦恼、获得功德的初级阶段;(2)无间道:“此能断所应断障”,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的烦恼,不为此烦恼所障碍的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3)解脱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得”,指已从所应断除烦恼中解脱出来,最初证得“正理”和功德的修行;(4)胜进道:“谓三馀道”,特指于解脱道后的进一步修行。
三科 佛教用语。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教教诫学徒诠释佛法所分的科目,要求从这三方面观察人及其面对的世界,目的在根据“愚夫”迷悟的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俱舍论》卷一:“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传说有情愚有三种:或愚心所总执为我,或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三种,谓乐、略、中。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