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那么,吕梁之名又是何意?
“吕”的初文为:
《说文解字释:“(吕)脊骨也。象形。从肉,旅声。”段注云:“(吕)脊骨也。象形。吕象颗颗相承,中象其系联也。项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或以上七节曰脊骨,第八节以下乃曰膂骨。昔大嶽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可见,“吕”乃脊椎骨也,是人体之主干,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分。段注中提到的“心吕之臣”,是说心脏和脊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以此比喻不可缺或。“心吕之臣”,即所谓之“股肱之臣”也,乃君王之左右重臣,左膀右臂。所以也是医疗者非常重视的人体部位。因为是脊椎骨,不仅可以负载人体自身的重量,还可使人背负、任重。
从古代文献来看,《诗经》、《尚书》中皆用“旅”代替“吕”、“膂”。如《尚书·秦誓》“旅力既愆“,《诗经·小雅》“旅力方刚”,本字都应为“吕”。“吕”乃承重之脊骨,故人之身体有力与否,与此密切相关。故古代文献中的“膂力”既“旅力”,亦即“吕力”也。
在现代汉语中,“旅”字承担了“在外地做客”及同音字“旅”作“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等义。我们今天所言“军旅生涯”即此义。而“吕”则承担了姓氏名称,只有“膂”承担“脊骨”义(我们说一个人“膂力过人”,就是形容一个人有超过常人的力气)。这是“吕”字演化的基本轨迹。在“吕”、“旅”、“膂”三字中,“吕”是最早的,初文象脊骨之形,也明白无误。后又以“旅”代“吕”,可能与同音有关。而“膂”字更是后起的形声字,以“月(即”肉“)为意符,专指脊骨,是人体重要的构件。自此,这三个字各自有所承担,在字义上也就互不关联了。
在古人来看,吕脊边缘所生之肌肉最鲜美,其名为“胂(读如甚),又名”脢(读如眉)。《广雅·释亲》谓:“胂谓之脢。”可见,胂脢乃同物异名。《说文解字·肉部》:“胂,背肉也。”《周易·咸卦》:“咸其胂。”孔颖达《正义》引子夏《易传》曰:“在脊曰胂。”郑玄注:“胂,脊肉也。”王肃说:“胂,在背而夹脊。”以上诸说,以王肃之说最为明确。在猪羊体中,有两条肉,下邻肾,在脊后,上连于膏,这部分肉我们现在称为“吕肌”或“膂肌”,肉最嫩美,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里脊”,系音近而讹。此为后话。
“梁”的字义相对简单。《说文解字·木部》:“(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刃声。”义即“梁”就是架在水面之上的桥。形声字,以“木”和“水”为意符,以“刃”为声符构成。后又指鱼梁水堰,亦可渡水,取其可架空之意。
我们再回到“吕梁”上来。既然“吕”为人体负重的脊椎骨,“梁”乃可承重架空的木构,“吕”“梁”合而为词,就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如吕脊,如屋梁。从古音韵来看,“吕梁”双声,又是鱼阳对转,是一语的孳乳。故取名“吕梁”,表示能刚强负重之义。
岂止“吕梁”,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数千年来,不都是凭着这种刚强负重的精神,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