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古代兵器大揭秘 ,十八般兵器是哪十八个?浅谈中国武器历史发展!

时间:2024-07-23 13:45:46

研究十八般兵器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战争的演变和发展,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每种兵器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战场上具有的作用和优劣势。这些兵器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不仅是基于实际的作战需求,还融合了当时的文化、哲学和科技。甚至不同兵器的使用方法和意义也反映了不同的武术流派和哲学思想。因此,深入了解这些武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了解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渠道。

其中对十八般兵器的最为大众的说法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百兵之帅——刀

刀作为百兵之帅,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诞生之初,刀就成为了最早也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战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始人利用刀进行切割、劈砍、剥皮和刮擦,并用于割兽皮等实用需求。汉代出现的环首刀为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此后,汉代帝王公卿们纷纷佩戴刀而不是佩剑,表明了刀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化,我国刀的形态和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最经常使用的腰刀到斩马刀、朴刀、九环刀、戚家刀等等不同种类的刀,甚至包括武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西游记中杨戬的三尖两刃刀。武术家们常用 "刀如猛虎" 来形容刀法的威猛、雄健和有力。而其中大刀属于长兵器,俗话说 "大刀看刃",意味着在刀刃运用上与短刀不同,需使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各种技法。

常言道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此句意为单刀注重于保护身体并实施各种切、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强调力度的均衡、刀式的清晰、步伐的灵活和上下身的协调,以展现出 "叶里藏花,双蝶飞舞" 的姿态。

而刀在古代兵器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九短”之首,有“百兵之胆” 的美称。且多为冲锋的将帅擅长的兵器。后来表示冷兵器的刀刃的“刃”字借由刀来 指事,可见刀在古代冷兵器中的独特地位。

百兵之王——枪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无论战场新老兵,都可凭借长度上的优势率先攻敌。枪在古代战场上是士兵们的主要武器,它的优势非常突出。不过虽然上手容易,但想要精通,需要训练数年的基本功,才能将各种技巧一一串联起来,熟练掌握。就如俗话所说,"月棍镰刀久练枪",可见枪的使用难度,需要训练的时间之长。

枪的攻势凶猛,其爆发常常会同“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一样迅速。枪的外形与矛相似,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者逐渐变为一体,其用法灵活多变。枪头可刺可挑,能在远距离就刺穿对手的盔甲,亦可轻易挑飞对手的兵刃,长柄枪杆可抵挡兵器,也可以用来棒打或投掷杀敌。因此,它是许多武将所钟爱的绝世杀器。无论是赵云的龙胆亮银枪,马超的虎头湛金枪,还是项羽的霸王神枪,点到必死,扫到必亡。在战场上赫赫有名。

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花枪或红缨枪。俗话说“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花枪虽然七尺长,但一般是根据人的高矮而定,站在枪一旁,将枪直立,一臂上举五指伸直,此时枪尖与中指同高便可。花枪舞动起来灵活敏捷,神出鬼没,又有红缨扰人视野,因此有人还把它称作“百兵之贼”。

百兵之君——剑

剑,在《说文解字》中为“人所带兵也”。意为人日常生活中随身能携带的兵器。单刃为刀,双刃为剑。剑的身体由剑背和剑刃构成,有剑盘与剑柄相隔,并通常配有剑鞘以方便携带。早期的制剑技术并不成熟,后来逐渐改进了锻造技术,增加中央的剑脊、剑格和剑首等,最终基本定型。

而熟悉古代兵器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十大名剑,例如轩辕,赤霄,镆釾等,除此之外还有越王八剑、孔周三剑等传说中的兵器,尽管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们的传说间接反映了吴越等国家发达的铸剑业,这些诸侯国家铸剑业的发达,使得剑成为这些国家步兵手中的兵器。

剑也一直是君主手中代表权利的武器,所以剑一直以来都有“百兵之君”的雅称,后来逐渐变成一种尊贵的身份象征。在文人和贵族的眼里,没有一种兵器能像剑这样光彩夺目。许多人认为能够携带剑是无上的荣耀,而武艺高超的剑客几乎成为侠客的代名词。但由于制作剑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材料,剑的普及相对出现的较晚。

隋唐时期,佩剑成为风尚,文人学士常常随身佩剑。其中,诗人李白以其剑法高超被后人尊称为“剑仙”。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格豁达,喜欢学习剑术,常常以击剑表现其任侠的精神。

同样是诗人的辛弃疾也曾写下诗句怀念曾在沙场征战的日子,醉中挑灯看剑,一句就将剑的武学情怀发挥到了极致。在当时,短兵与长兵相互补充,士兵和将领常常选择携带短兵器和长兵器一同作战。

神将之兵——戟

《说文解字》中指出:“有枝兵也。”其中“枝”是指木材生长时分出的细条。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兵器,其尖柄上附有弧形刃。相比戈头和矛头只将刃在安柄的一端,戟头则是斜出的,像木枝一样旁出。

《释名》中也说道:“戟,格也,旁有枝格也。”戟也有不同长度的型号,其中包括长一丈六尺的车战戟、长八尺的战戟和较短的手持戟等。戟由长柄和戟头组成,可用于钩挂、啄刺等多种用途。

人们普遍认为,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在河北出土的一柄戟中,矛柄前端还安装了一个戈头。而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将矛和戈相结合的十字戟。在三国时期,戟的使用较为普遍,比如吕布所使用的名器方天画戟。戟是一种功能多样的兵器,但由于使用方法没有被记录下来,非常难以掌握,所以逐渐变成了一种仪仗用品。

莽者重器——斧/钺

斧的起源就很早,原始人劈砍树木就使用到了石斧。随着时代的演变,更巨型的斧——钺便被发明了出来,大者为钺,小者为斧。两者均为力大无穷的莽夫爱用的兵器,例如三国时期的徐晃,开唐名将程咬金,都是用斧的猛将,而程咬金用斧只需三招,三招过后敌人非死即伤,然而实际上他也仅会这三招。后世便用三板斧形容做事会的方法不多但管用。

在《水浒》中,黑旋风李逵用的也是一对板斧,逢人便砍,任何人都要胆寒三分。只不过这种兵器的流行时间并不长,因为太过笨重,只有少数人能熟练掌握,在夏商西周时还作为战车上使用的兵器,之后一度被长枪代替,成为了礼仪用具。

攻守兼备——钩

钩,为短刃的特殊武器,由戈演变而来。有如同战戟一样的弧月刃,用如同长剑一般,但剑头为弯曲状,可用于钩住敌人盔甲和武器。有刺、击、挂、劈等多种方式攻击敌人。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

两晋时,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使用起来也应当与其他武器相互配合,或者使用行云流水般的钩法迷惑对手,擅长钩的人素有“钩起浪势”之说。

在古代战争中,钩的作用相当重要。可以用来钩住敌军武器,扭转敌军阵势;可以用来攻击敌军的腰部、肩部等脆弱部位;也可以用来防御敌军攻击等。

除了作为军事兵器外,钩的手法也常用于民间的武术表演和训练中。许多中国武术流派也包括了钩在内,例如太极拳等。

由农而生——叉/镗

由于兵器叉由农具变化而来,所以叉的诞生时间和后继衍生都尚无确切证据,不过确定的是最初可能仅为农民和猎人使用的工具。后才因枪的使用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精通的将士不多,但仍因相较于长枪更为多变,而成为了少数部队使用的武器,在《水浒传》中,解珍和解宝使用的武器就是钢叉。

这种武器还有许多的变体,包括牛角叉(通常称为虎叉)、三齿叉、三角叉和龙须叉(通常称为两股叉)。叉头的外形可以锁住对手的武器,因此使用时需要采用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许多技法。然而,这种兵器好像没有真正的名将使用,更多的还是作为农具使用。

而镗则更像是由叉和耙相融合而产生的武器,不同于叉,镗两边的尖刺向外延伸,两者皆为农具,在兵器领域并没有得到重视。

起初镗甚至还只是一种娱乐用的武器,俗称“飞镗”。而只有在《隋唐演义》这本书中记录了某些高手使用镗的情况。其中,排名第三的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就曾使用一把凤翅镏金镋,特点是两侧分叉如同凤凰的翅膀,还在尖刃处镀了金。

百兵之长——棍

人类的古老历史中,棍作为最古老的冷兵器之一一直存在。在原始时期,人们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可以抵御猛兽的攻击,所以人们就用树枝和木棍等简单的工具来自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浑圆坚实的树木进行打磨,制成了更为精良的棍作为防御和进攻武器。最初的棍通常长一丈二尺,后来由于便于携带和使用,棍的长度被改为八尺,放在地上可以达到成年人眉毛的高度,于是便有了“齐眉棍”这一称呼。

在“十八般兵器”中,镗、棍、槊、棒都是其中的兵器类型,而槊则是枪的分支,而棒又则为棍的分支。短的为棒,长的为棍。虽然现代对于这两者的区分不再那么严格,但在历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棍法也在少林寺等寺庙中开始传承,甚至在唐朝时期,还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棍逐渐发展出了双节棍、三节棍等分支,不过狼牙棒虽然名为棒,但实际上则是更偏向于锤类武器。

不同制造材料的棍也逐渐出现,木制的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而金属制的棍则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还有铁制的带齿带钩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钩棒等。棍作为武术长器械,已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

不仅在军中武术中,民间武艺中也有广泛使用。棍的重量通常约为数千克,用坚硬的木杆制成,如中国宋朝军队常用的“杆棒”、“白棒”等;也有一些棍用金属制成,重量较大,可达几十千克,被称为“铁杖”、“铁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