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析: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二句写就旅途风情。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一叶孤舟临着漫长的夜晚。这里“细草”对“微风”,“危墙”对“独舟”,皆合乎平仄。“独”字更是下得极工,既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又隐含着诗人独立自由的主体意识,从整首诗看,诗人正是在“独”中贯注着诗人独特的个性感受、独具的独立的思考,这种孤独意识、独立的思考意识,把诗人推回到一种主动的地位,因而才使他有可能把旅途作为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契机,由此经过自己的心灵过滤,达到一种与天地、与万物泯然无间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为传诵千古的警语名句。本来,只有江流奔腾咆哮才能称得上“大江流”;但是,诗人却反过来写江流平野开阔、星垂大野阔,江水拥着天上的繁星流入碧空,又随江水奔向远方。两两俯仰生姿,交互映衬,以“垂”、“涌”二字将名句重加锤炼,更是骇目振心。四句诗只写景,而含蕴极深,蕴涵着诗人旅途漂泊的艰辛、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诗人寂寞奔波的孤独感受。
颈联“名岂文章著”,一个“岂”字反问极强,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一时呢?显然不是。这一句诗正好翻转了杜甫的本意。其实,诗人声名卓著恰恰是因为他的文章(也包括诗作),杜甫不直言自己才华横溢、诗作出众、名气远播,却去说“名岂文章著”,显然有更深层的缘由。那么是什么缘由呢?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笔:既然不是因文章而著,那么是因什么而著呢?诗人没有明言,但是从下一句就可见端倪了。“官应老病休”,这是直接回答了上一句的问题。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直到晚年才在成都西郊建了一个草堂,过上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杜甫为官的志向并未消沉,这一句中“老病休”久已如斯再三掂量,自然深蕴理想不得实现的感慨。杜甫自壮岁起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早年曾往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乾元二年(759)在率府任掌书记时再度来长安考进士,又未中举。后来又屡战屡败,求仕之路越来越艰难。天宝六年(747)迫于无奈走后门被玄宗诏补文部员外郎,但又因送宰相的故人韦济自京师还长安而为裴冕所奏荐,改任监察御史。但上任不久就因故得罪了李林甫的党羽、时任户部侍郎的杨慎矜,因此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乃以严酷的现实逐渐消解了执着的政治热情,“转侧东西者数万里十数年”,开始了悲剧的飘泊生活。“官应老病休”,正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主观写照。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进一步抒写飘泊无依的孤寂忧愤之情。“飘飘”,是随处飘荡的意思。“飘零何所似”,是说飘零之无依无靠似什么呢?诗人思接千载冥索苦思之际自然要联想到千古的名人志士的命运和自己的人生遭遇。“天地一沙鸥”,说自己就像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四海茫茫、江湖浩荡、自己孤影翩然渺小非常、微乎其微。同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诸物一样,“沙鸥”也是寓有深意饱含感情色彩的意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句应看作是一个整体:诗人在辽阔的原野上独自哀思,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对比:人(沙鸥)——物(飘荡的芦苇),物我本无间而身世两相异。